
期刊简介
《东方食疗与保健》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于2003年正式批准的医学综合类学术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 43-1418/R,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5018 邮发代号:42-206。本刊由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湖南省药膳食疗研究会主办,月刊、大16开、语种:中文,英文名:Oriental Diet-Therapy and Health Care,出版地:湖南省长沙市。自创刊以来,被公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曾荣获中国优秀期刊奖。本刊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稿件要求1. 来稿要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数据准确、逻辑严谨、文字通顺、图表规范。每篇论文2500-6500字(一般不超过8000字),短篇1500字以内,来稿请详细注明作者名字、作者单位、邮寄地址、科室、邮编、办公电话、手机号码及邮箱地址。2. 来稿不涉及保密问题,署名无争议,稿件一律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做文字修改。本刊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请勿一稿多投。3. 凡来稿后10个工作日未接到稿件处理通知的作者,请及时与本刊编辑部联系。关于每期专题栏目的收录稿件内容要求每期专题为每期不同特定专业的学术会议报道,此栏目为本刊特有,本刊将根据每月本刊学术部所开的学术会议议题确定每期专题栏目内容。查稿电话:0731-83577619 投稿邮箱:zgyjlc@163.com编辑部;隆编辑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中路113号
靶向APRIL单抗sibeprenlimab 3期数据亮眼 IgA肾病治疗迎突破 同步关注DMD小分子疗法欧盟获批
时间:2025-06-09 14:18:19
在医药领域,突破性疗法的进展始终牵动着患者与行业的神经。近期,一款靶向细胞因子A增殖诱导配体(APRIL)的单克隆抗体sibeprenlimab公布了其3期临床试验VISIONARY的积极中期数据,为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成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曙光。这一成果不仅标志着该药物在阻断疾病关键通路上的有效性,更因其此前已获得美国FDA突破性疗法认定,被业界视为有望在2025年底前获批上市的重磅候选药物。
从机制到临床:精准拦截致病“信号兵”
Sibeprenlimab的作用机制如同一把精准的“分子剪刀”,专门剪切APRIL这一参与IgA肾病发展的关键细胞因子。APRIL在病理状态下会过度激活B细胞,导致异常IgA抗体的产生,进而沉积于肾脏引发炎症。而sibeprenlimab通过人源化设计,高效中和APRIL活性,从源头减少致病抗体的生成。这种靶向干预的策略,相较于传统免疫抑制剂,不仅副作用更可控,还可能改变疾病自然进程。VISIONARY试验的中期分析显示,接受治疗的患者在蛋白尿减少和肾功能稳定等核心指标上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这一结果如同“拨开云雾见月明”,为长期缺乏特效疗法的IgA肾病领域注入了强心剂。
突破性疗法资格:加速上市的“绿色通道”
突破性疗法认定是FDA为应对严重疾病未满足需求而设立的加速审批程序,其核心标准包括初步临床证据显示显著优于现有疗法。sibeprenlimab早在3期试验启动前便凭借早期数据获此资格,这如同为药物研发铺设了一条“高速铁路”——允许企业与监管机构动态沟通,缩短审评周期。大冢制药计划基于当前积极数据与FDA讨论加速批准路径,若进展顺利,该药物或将成为首个针对IgA肾病的APRIL靶向疗法。值得注意的是,其母公司2018年以4.3亿美元收购Visterra的决策,如今看来堪称“精准押注”,为产品管线增添了极具竞争力的筹码。
全球视野下的竞争格局
放眼全球,单抗类药物在肾病领域的布局仍属蓝海。与sibeprenlimab机制类似的同类候选药物如立贝韦塔单抗(靶向乙肝病毒PreS1蛋白)和依马利尤单抗(靶向IFNγ)虽适应症不同,但均展示了靶向疗法在复杂疾病中的潜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近年来对突破性疗法的审批效率显著提升,例如芦康沙妥珠单抗联合疗法近期被纳入突破性认定,预示着国内外监管协同正推动创新药“双轨并行”的发展模式。这种趋势下,sibeprenlimab若能在欧美率先获批,其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也可能进一步加快。
患者获益与临床实践变革
IgA肾病作为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约40%患者会在10-20年内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现有治疗以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为主,但疗效有限。sibeprenlimab的临床优势在于其“治本”潜力——通过干预上游致病环节,可能延缓甚至阻止肾功能恶化。据估算,若该药物获批,仅美国就有超过10万中重度患者符合治疗条件。而其对蛋白尿的快速改善效果(部分患者用药12周即见显著下降),将极大提升治疗依从性。医生群体对此期待颇高,认为这可能是“从对症治疗到对因治疗”的转折点。
另一则里程碑:DMD小分子疗法的欧盟获批
与此同时,神经肌肉疾病领域也迎来突破。一款针对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的小分子疗法于2025年1月在欧盟获批,其基于EPIDYS 3期试验数据——这项纳入179名6岁以上患儿的全球研究证实,药物可显著延缓运动功能退化,相当于为进行性肌无力患者“按下暂停键”。该疗法通过外显子跳跃技术部分修复抗肌萎缩蛋白功能,虽非治愈手段,但为特定基因突变型患者提供了首个疾病修饰选择。与单抗的精准靶向不同,小分子药物凭借口服给药的便利性,更易融入儿童患者的长期管理。
未来展望:从实验室到病床的最后一公里
随着sibeprenlimab最终数据预计在2026年初揭晓,监管审批与商业化准备已同步启动。产能方面,大冢制药需应对生物药复杂的生产工艺挑战;支付体系则需论证其相对于肾移植的经济性——按现有生物类似药价格推算,年治疗费用可能达3-5万美元。而DMD疗法的推广则面临不同挑战:基因检测普及度将直接影响患者筛选效率。两款药物共同折射出创新药研发的终极命题:如何让科学突破转化为可及、可负担的临床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中,突破性疗法认定制度正如“助燃剂”,推动更多像sibeprenlimab这样的候选药物跨越“死亡之谷”,最终惠及等待已久的患者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