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食疗与保健杂志

期刊简介

               《东方食疗与保健》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于2003年正式批准的医学综合类学术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 43-1418/R,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5018 邮发代号:42-206。本刊由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湖南省药膳食疗研究会主办,月刊、大16开、语种:中文,英文名:Oriental Diet-Therapy and Health Care,出版地:湖南省长沙市。自创刊以来,被公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曾荣获中国优秀期刊奖。本刊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稿件要求1. 来稿要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数据准确、逻辑严谨、文字通顺、图表规范。每篇论文2500-6500字(一般不超过8000字),短篇1500字以内,来稿请详细注明作者名字、作者单位、邮寄地址、科室、邮编、办公电话、手机号码及邮箱地址。2. 来稿不涉及保密问题,署名无争议,稿件一律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做文字修改。本刊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请勿一稿多投。3. 凡来稿后10个工作日未接到稿件处理通知的作者,请及时与本刊编辑部联系。关于每期专题栏目的收录稿件内容要求每期专题为每期不同特定专业的学术会议报道,此栏目为本刊特有,本刊将根据每月本刊学术部所开的学术会议议题确定每期专题栏目内容。查稿电话:0731-83577619  投稿邮箱:zgyjlc@163.com编辑部;隆编辑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中路113号                

常用药错用成毒?揭秘安全用药法!

时间:2025-05-15 14:25:06

在日常生活的角落里,总有一些看似普通却暗藏玄机的事物,药物便是其中之一。今天要聊的这种常用药,它在许多人的家中药箱里占据一席之地,被广泛用于缓解各种疼痛与不适,它就是布洛芬。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一旦用错,它就可能化身为潜藏于体内的“慢性毒药”,悄然侵蚀着我们的健康。

布洛芬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凭借着出色的解热、镇痛、抗炎功效,成为了众多人在感冒发烧、头痛脑热、关节疼痛时的首选。当我们遭遇身体不适,体温升高,或是被疼痛困扰时,一颗布洛芬下肚,往往能迅速驱散阴霾,让身体重回舒适状态。它在缓解女性痛经方面,也堪称“救星”,为无数女性减轻了每月一次的痛苦煎熬。可正是由于它如此常见且容易获取,人们渐渐忽视了它背后隐藏的风险,对它的使用也越来越随意。

超剂量服用,是许多人常陷入的误区。有时候,为了快速缓解疼痛,或是觉得病情稍有反复就自行加大药量,远超出说明书规定的安全范围。殊不知,布洛芬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大剂量的摄入会极大地加重肝脏负担,长此以往,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就像一台原本正常运转的机器,突然被塞入过量的任务,零件不堪重负,迟早会出问题。而且,超剂量服用还可能引发胃肠道不适,从轻微的恶心、呕吐,到严重的胃溃疡、胃出血,一步步蚕食着身体的防御底线。

长期滥用布洛芬,危害更是不容小觑。一些人只要身体有点小疼小痛,就习惯性地吃布洛芬,把它当成了包治百病的万能药。但人体自身有着复杂的调节机制,偶尔的疼痛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合理应对才能解决问题。长期依赖布洛芬抑制疼痛,不仅会掩盖病情,让真正的病因被忽视,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还会使身体对药物产生耐受性,导致日后需要越来越大的剂量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进而陷入恶性循环。同时,肾脏作为代谢废物排出的重要器官,也会在长期药物刺激下功能受损,影响体内水盐平衡与毒素排泄。

除了用量和时长的问题,不恰当的联合用药也暗藏风险。布洛芬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时,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比如与某些抗凝血药合用,会增加出血风险;与部分降压药同服,可能影响血压控制效果。一些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本以为能增强疗效,却不知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埋下了健康隐患,让身体处于危险的边缘。

特殊人群使用布洛芬时更需谨慎。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以及老年人,他们的身体状况较为特殊,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与常人不同。孕妇服用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儿童脏腑娇嫩,过量或不当使用易出现不良反应,老年人则因身体机能衰退,药物在体内代谢缓慢,更容易蓄积中毒。这些特殊群体在使用布洛芬前,务必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切不可盲目跟风用药。

了解完这些风险,我们该如何正确使用布洛芬呢?首先,严格遵循医嘱或药品说明书上的剂量与用法,按疗程服用,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服药期间,密切关注身体反应,一旦出现异常不适,立即停药并就医。其次,避免与其他药物随意混用,如有需要,先咨询药师或医生。再者,特殊人群用药前一定要寻求专业指导,确保用药安全。

布洛芬虽是生活中常见的“救急先锋”,但用错就会成为危害健康的“慢性毒药”。我们要摒弃对它的随意态度,以科学、严谨的方式对待每一次用药,这样才能在享受它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守护好自己的身体,不让小小的药片成为健康的“定时炸弹”。